奖项由来
举办宗旨
举办华语电影传媒大奖,旨在通过两岸三地电影人及影评人的交流,为电影文化架筑一个独立健康、视野开阔的平台,促进电影评论与电影生态的良好互动。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以“
深度开掘、锐意进取”作为评选宗旨。
该奖联合中国30多家实力媒体,目的在于“集合南方影评的力量,利用南方的学术影响,为电影文化架筑一个独立健康、视野开阔的平台,是中国惟一将公映的华语影片全部纳入视界的电影奖项,促成电影评论与电影制作及传播的良好互动”。
奖项影响
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坚持走专业路线和民间路线相结合的评奖模式,以评委的独立性、权威性和优质媒体独到的专业眼光,得到了更多电影界业内人士的认可,同时也在普通影迷心中产生了重大影响,提高了“大众传媒的公信力”。正逐渐在华语电影界确立广泛的影响力。
华语电影传媒大奖12位评审均为国内较有影响的影像工作者,是一个由传媒和影评人评选的纯粹奖项,因而奖项的评定更偏重于影片的思想深度,以及对新锐影片的关注,凸显传媒对电影犀利、敏锐的触觉,以其评委的权威性和媒体独有的专业眼光,在华语电影界确立了广泛的影响力。
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在中国电影奖项中特立独行,成为一种响亮、独立的声音,一股清新、勃发的力量,它不仅引起华语界电影人的高度关注,更让媒体瞩目。
在同行媒体心目中,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是一个新兴的评奖系统,一方面是强势传媒充分调动媒体资源,从而对自身优势的主动巩固和强化;一方面也是第一次把民间影视人的专业精神、专业素养,推向国内电影评奖标准的前台。
奖项评审
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由来自内地、香港及台湾的知名电影文化工作者和影评人共同
参与评审,包括:香港资深电影文化工作者舒琪多年担任该奖评审团主席;香港国际电影节总经理李焯桃、香港金像奖主席文隽、台湾金马奖前主席王晓祥、秘书长王清华以及罗卡、焦雄屏、林奕华、梁良、郑洞天、郝建、崔卫平、程青松、马家辉,游惠贞、等知名电影人和电影文化工作者均为该奖评委。贾樟柯担任过该奖第三届内地评审团主席。
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不采取一般电影奖项通用的报名参选方式,而是规定凡当年公映的所有华语电影作品均自动入围当届候选作品。
该奖每年年初在中国各地举行七场以上评审讨论会,并将评审投票讨论结果公开刊布,对待评审流程相当审慎。